您当前的位置 :非公企业党建 > 观点 > 专家视角 正文

事业单位参与社会管理调查研究

2011年11月01日    中国非公企业党建网

 

  四、结束语

  事业单位参与社会管理是一个新课题。事业单位在社会管理新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在于,它是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或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而社会管理是社会规制和社会服务的统一体,没有社会服务则社会规制就缺少了正当性同时也难以为继。我国目前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仍保留着计划经济时期的一些特征因而具有强烈的行政化和官僚化色彩,专业化水平不高,同时过度市场化的改革又削弱了它的公益属性。为了更好地发挥事业单位服务社会的功能,需要加大对发展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同时需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相应的配套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将是一个存量改革与增量改革并举的过程。开放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构建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的公益服务新格局,将通过引入企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等新的提供主体的竞争,推动事业单位改革走向深入,从而提高公益服务的整体水平。

  注释:

  [1][2][5][8]引自范恒山主编:《中国事业单位改革探索》上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63—364、267、403、271—273页。

  [3]程文浩、卢大鹏:《中国财政供养的规模及其影响变量》,载《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4][6][7]吴知论:《事业单位三分法及改革对策》,载《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2期。

  [9]李文钊:《事业单位改革、多组织制度安排与中国社会事业体制建构》,“事业单位参与社会管理问题研究”课题总报告之二。李文钊在文中提出社会事业体制的概念,笔者则更愿意使用社会公共服务体制的概念,因为后者能更准确地反映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包括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和社会公共服务产业两个组成部分的事实,社会公共服务体制是促进社会公共事业和社会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的制度性安排的总称。

  [10]构建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的公益服务新格局,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广覆盖、多层次的公益服务,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文件)提出来的,对于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具有指导性。

  [11]左然:《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事业制度——论事业单位改革方向、目标模式及路径选择》,载《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1期。

  (执笔人: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来源: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作者: 中央编译局课题组 编辑: 余建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