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非公企业党建 > 观点 > 专家视角 正文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2012年04月06日    中国非公企业党建网

 

  

  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知识基础

  程美东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基础,这一知识基础使得这门学科具有显著的独特性。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还不够完善。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知识基础,努力构建独特的知识体系,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紧迫任务。只有完成好这一任务,才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创新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二级学科,是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科。但是,目前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者对这个学科及其研究对象、研究方式尚存在不同看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学科特色形成共识,从而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深入推进。这种状况显然是不利于这个学科发展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基本目标。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要正确地发挥作用,就必须考虑中国特点、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这样就必然发生中国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历史和现实都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基本目标是为我们党正确地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提供学理支撑,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属于基础性极强的应用学科。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我们就不难对它的知识体系或者说它的知识基础作出大致的规划。从宏观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中国国情。这方面的知识主要涉及中国历史、政治、地理、民族宗教。不懂得这些知识,就不可能真正地掌握中国国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无从谈起。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专门的学科研究者不能满足于对零星基本知识的把握,而必须在系统性和深刻性上下功夫。这就需要从卷帙浩繁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发掘出能体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那些知识。三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蕴涵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和经验。不熟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而去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极容易陷入空谈。四是近现代世界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科学理论,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离不开世界背景。这就需要把握世界大势,认清世界发展的趋势。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不了解世界历史尤其是文艺复兴以来的人类历史,肯定是不行的。如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研究者具备了上述方面的知识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就能够扎实推进、取得成效。

  (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编辑: 余建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