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非公企业党建 > 观点 > 党建圆桌 正文

齐 玉:为干部成长开辟“快车道”

青海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齐玉谈年轻干部选拔

2012年02月23日    中国非公企业党建网
  

  【对话背景】

  近期,“焦三牛事件”引发了社会热议,这位1989年出生的农家子弟、工作刚半年的清华毕业生,在甘肃武威拟被破格提拔为副处级干部,一时,“暗箱操作”、“有背景”的说法不绝于耳,后经媒体报道,公众对焦三牛本人以及当地选拔人才的做法,都有了新的认识和肯定,这也让人们更多关注中西部省份在吸引、选拔人才时的困惑与苦恼。

  为此,人民日报特地邀请青海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齐玉,畅谈工作思考,帮助大家更好了解西部人才工作的现状。

  □当前青海发展最缺的,不是项目资金,正是人才

  □只要条件具备、理由充分,就要特事特办、特事快办,进一步畅通人才成长的“绿色通道”

  □进一步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的公开制度,合理引导网民关切和舆论,为年轻干部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

  本报评论部:青海是西部省份,常常与“艰苦”二字连在一起,相信同样面临着人才压力,甚至还遭遇到招不来人才的苦恼吧?

  齐玉:对西部地区来说,这是一个共性问题。条件艰苦,确实让青海存在人才引进难题。当前青海发展最缺的,不是项目资金,正是人才。怎么吸引人才,如何用好干部,怎样制度创新,是我们常常思考和需要解决好的问题。

  具体到青海,现在我们重点从三方面努力。一是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灵活的办法“借脑引智”,吸引各方英才在新青海建设中施展才华、建功立业。二是充分依托青海在水电、盐湖、地下矿藏等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发挥好国家重点项目、青海优势和特色项目吸引集聚人才的作用,有计划、分层次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三是利用国家援青政策和东西部人才对口交流等活动引进高层次人才,完善互利互惠的人才合作交流长效机制,实现使用人才与锻炼人才的双赢。

  本报评论部:人才流失现象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比较严重。“孔雀东南飞”现象依然比较突出。这种状况您怎么看?如果要扭转,有哪些办法?

  齐玉:这个问题,既要看现象,也要看本质。从现象上看,自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孔雀东南飞”逐步改观,“回流”人才逐年增加,近5年直接调入青海或与用人单位签订长期服务协议的各类人才952人,其中很多是从青海走出去的各类人才。从本质看,人才外流不一定是坏事,甚至可说是青海的一笔财富。因为通过这些人可以架起桥梁、形成纽带,进一步拓宽青海和外界交流与合作的渠道。我们就专门聘请了67位曾在青海工作过的同志为省委组织部特邀研究员。

  国家对解决西部地区人才问题的政策支持力度非常大,具体有这样几种:一是“定政策”建立长效对口帮扶机制,国家出台了《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协调26个国家部委、13家央企和6个发达省区对口支援青海;二是“派进来”帮助地方发展。先后选派7批154名中央国家机关干部和11批101名“博士服务团”成员来青海挂职锻炼,目前,已有15人留在青海且在重要岗位任职;三是“送出去”进行战略培养。2000年来,先后派出12批620名党政干部赴中央、国家机关及发达省市挂职锻炼;2003年来,共选派8批148名“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到国家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研修,培养了一批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

  本报评论部:那么,在对本地人才和外地人才的任用选拔方面,青海是否有不同的政策?

  齐玉:本质上,都是想方设法留得住、引得进、用得好。对本地人才,我们重点突出了战略培养、激励扶持、大胆使用三个环节,努力做到用当适任、用当其时、用当尽才,为青海长远发展储备更多人才。而对外地人才,我们重点围绕“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做文章,大胆引进、大胆起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自由流动”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引进国内外专家。近5年来,先后吸引了4828人(次)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解决了一大批制约青海发展的科技难题。

  本报评论部:不拘一格选人才,是我们党大力倡导的用人导向。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敢为事业用人才的胆识和气魄,也需要破除束缚人才成长的陈旧观念,优化环境。实际执行中,组织部门如何理解贯彻这一理念?制度上又有哪些创新?

  齐玉:不拘一格选人才,是发展所求,改革所需,人才所盼。就青海而言,重点在软环境建设。一是抓住转变观念这个思想基础,树立“爱护人才就是促进发展、浪费人才就是贻误发展”的科学人才理念。二是抓住改革创新这个精神动力,只要条件具备、理由充分,就要特事特办、特事快办,进一步畅通人才成长的“绿色通道”。三是抓住舆论引导这个关键环节,在全社会营造“有才者上”的良好氛围,使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理解人才、宽容人才形成共识,让“不拘一格”常态化、长效化。

  在制度方面,有几项创新。对年轻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定了《省州党政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办法》等制度,省、州两级采取公开遴选的方式补充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主任科员以下职位公务员,先后从乡镇党政正职中公开选拔省直机关副处长和从村(社区)干部中公开考录副乡镇长,逐步建立了来自基层一线的年轻干部培养选拔链。对高技能人才的选拔任用,大力推行技师、高级技师聘任制度,把高技能人才配置作为重大工程项目招投标、评优和资质评估的必要条件。对领军人才的选拔任用,出台了《青海省人才“小高地”建设管理办法》,项目、经费、科研条件等全力支持,还把领军人才纳入省委直接联系管理的专家库,积极推荐成为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高政治待遇。

  本报评论部:从其他地方实践来看,“不拘一格”也常被质疑为“有背景”。你们是否也会有压力?

  齐玉:我的观点和态度是:直面质疑,欢迎监督,用更加认真仔细的态度和公开透明的办法,让公众少一些联想,多一份信任。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党就在选人用人提出了干部队伍年轻化的方针。近年来,青海省不断从制度、机制上探索开辟年轻干部成长“快车道”,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客观讲,公众质疑是好事,对发扬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加强干部监督工作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今后重点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的公开制度,合理引导网民关切和舆论,为有觉悟、有知识、有本事的年轻干部健康快速发展和进步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齐 玉 编辑: 余建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