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非公企业党建 > 观点 > 专家视角 正文

[观点]

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是一回事吗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卢汉龙

2012年02月07日    中国非公企业党建网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卢汉龙

  问:日前,有学者提到,我们的经济发展了,民生得到了改善,但老百姓的幸福感在部分地区却有所下降,这说明,仅靠经济发展解决不了老百姓面临的所有问题。这正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之所在。但近期还有一个词语——社会治理也频频见诸媒体。请问,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是一回事吗?

  ——上海武定路蔡晓雯

  答:社会管理涉及对人的公共性管理。按照通常的理解,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共行政和社会福利的范围。而作为一个活动与过程,它又涉及到多种主体的作用,产生了管理(management)与服务(service)、统治(domination)与治理(gover-nance)等不同的理论。我国社会管理迫切需要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提高其科学化水平。

  要弄清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的关系,要从社会管理含义的演变中来看。在现代科学管理理论中,社会管理对应于经济管理,其英文为“socialmanagement”(《中国大百科全书》)。由于传统的社会管理一般被认为是政府职能,并且以政府为单一主体,所以和“统治”(domina-tion)的意义相近。现代政府管理相对于传统管理的进步,在于并非一味强调管制和统辖,而是把管理和服务结合了起来。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的现代国家进一步认识到政府的职能有限,机制也有缺陷,社会管理需要多方主体的参与和合作,于是提出了“治理”一词。因此,管理和治理的主要区别,就是传统的管理偏重于政府主体的单纯权力作用,治理则注重多元主体的作用。就我国而言,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是从“统治”转向“治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实施了有效的社会管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在,中央反复强调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正昭示着在不断变化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需要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追求更为卓越的管理成就。

  11年前,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标志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成功,一个以社会主义原则引导的市场经济制度在中国初步形成,中国经济开始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所以,对当今中国社会的管理,也需要在形成市场制度的条件下进行认识和分析。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以后,“中国制造”无处不在,中国的包容性增长、劳工状况、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等,都构成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因素,不仅事关本国的科学与和谐发展,也受到世界舆论的密切关注。中国社会管理的国内外环境均发生了变化。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社会管理被纳入到更完备的体系性框架之中。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明确了我国社会管理结构需要得到完善。去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于推进创新社会管理的任务和工作的关注点已经超出政法工作的范围,上升到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

  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逐步形成的社会主义社会管理制度,主要是仿照前苏联斯大林时期的集中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建立起来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把经济与社会混为一体,国家把社会当成“下级”,依靠“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和城镇企事业单位体系来管理社会和提供服务。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对农村人民公社和城镇“单位”体制进行了有效的改革,一种和平时期民主的管理生态环境逐步形成,并带来一个内外开放、充满活力并迅速发展的中国。

  近年来,党中央反复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新格局,这正是顺应当代市场经济制度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新思路。我们需要结合国情,面对事实,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来制定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服务的公共政策,发挥和利用它们在社会管理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结构。

来源: 解放日报 作者: 卢汉龙 编辑: 余建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