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非公企业党建 > 观点 > 专家视角 正文

宏观调控既是艺术也是技巧

辜胜阻解读经济工作会议“稳中求进”总基调

2011年12月20日    中国非公企业党建网

  12月14日,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闭幕,提出推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落实完成好五大工作任务。怎样实现稳中求进?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接受采访时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统筹全局、谋划长远,“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充分考虑了我国经济运行中的“近忧”与“远虑”。近期目标是“求稳”,“稳”的关键是巩固实体经济坚实基础,避免经济急剧下行“硬着陆”,实现经济平稳发展。中长期目标是“求进”,“进”的关键是通过转型和创新推进产业升级,在做大“蛋糕”同时,分好“蛋糕”,规避“中等收入陷阱”。“稳”的关键是巩固实体经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辜胜阻认为,中小企业生存发展问题关系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和社会大局稳定”,是当前宏观调控亟须解决的“近忧”问题。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最重要是有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当前我国金融体制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错位与失衡导致中小企业“资金短缺”与民间资本“过剩”并存。

  辜胜阻表示,实业是国家经济的根基,如果一个国家实业出现贫血,根基不牢,对于整个国民经济而言都是非常危险的。重整实业精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不能一味只靠市场倒逼,要将市场调节的“无形之手”与政府调控的“有形之手”结合起来,落实“放”和“扶”的政策组合。“放”即放开垄断,深化改革,营造民企与国企间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环境,健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减少中小企业升级阻力。要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进一步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有效打破既得利益对改革的锁定,构建有利于多种经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释放民间投资增长活力,大力拓宽民间投资渠道。“扶”即将扶持三农的某些政策“移植”到中小企业方面,对中小企业“少取多予”。要实施全方位的政策引导,通过“减税、减费、减负”等方式提高民间资本回归产业的投资回报率,做到既“晓之以理”,又“诱之以利”,构建扶持民间投资的财税支持体系。要优化投资服务,强化投资权益保护,降低民间投资风险。“进”的关键是产业升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2年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要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创新驱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注重推动重大技术突破,注重增强核心竞争力。

  辜胜阻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规避中等收入陷阱这一“远虑”的重要抓手,凸显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高瞻远瞩。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国家转变的重要阶段。但由于“做大蛋糕”的原有动力难以为继,以及“分好蛋糕”的理想与现实落差很大,从中长期来看,我们要努力推进经济转型,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中等收入陷阱根本是由于经济转型过程中未能寻找新的增长动力而实现产业升级。“十二五”规划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未来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的方向,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实现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

  辜胜阻指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着重处理好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三个方面的关系:第一,要构建起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两轮驱动的发展模式;第二,要建立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共同作用的动力机制;第三,要形成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防控潜在经济金融风险

  辜胜阻表示,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排除了“硬着陆”和“滞涨”担忧,但经济形势十分复杂,仍然存在着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钱流失衡、成本攀升、就业纠结、消费乏力和分配不合理等经济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不断考验宏观调控智慧。针对我国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加强政策协调配合,注重分类指导、有扶有控,统筹处理好增长、结构、物价关系,是我们在新的一年中经济调控的重要方针。

  辜胜阻强调,宏观经济调控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技巧。2012年,我们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重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做好风险评估和预案,防潜在风险于未然。

  第一,要防范多种因素叠加造成的困境引发中小企业大量停产半停产和大量民间资本游离实体经济的潜在风险。

  第二,要防范高物价、高租金、高房价和高生活成本对居民消费过度“挤出”和投资过多“退出”叠加,进而造成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使经济下行过快的潜在风险。

  第三,要防范民间借贷纠纷高发和地方债务引发银行坏账的潜在金融风险。我国地方负债虽然总体未超过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但在土地财政收入缩水、保障房建设又添新债的背景下短期还本付息压力依然较大,迫切需要依法管理地方融资平台、重组地方债务,防范地方债务违约引发银行坏账风险。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刘婷婷 编辑: 余建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