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非公企业党建 > 新新俱乐部 > 旅游 正文

[旅游]

一个城市的品位:杭州那些有腔调的书店

2011年12月02日    中国非公企业党建网

  曾经有朋友向我描绘她梦寐以求的生活:在城里,有一临街两层的小楼,楼下卖书,楼上烹茶,风雨故人来。

  在杭州,那些有腔调的书店曾是这个城市的骄傲。它们都不张扬,但都给人闹中取静的安心感觉。它们闪耀着自己独特的光华,以丰富的阅读质感温暖着城市的读书人。

  那些逝去的腔调

  15年前,湖滨路、六公园一带,曾并排坐落着外文、三联和现代三家书店。它们气韵相通地在一起,成了杭州的某种地理标识,也是杭城的时尚腹地。“就像现在女孩子们总会相约‘银泰门口等’‘杭州大厦见’,当时很多人会选择‘西湖边上的××书店见’。”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立伟罗列起杭州有腔调的书店,对这三家书店当年的风光记忆犹新,“当年,外文书店卖外文版图书、三联书店卖人文学术类图书,而现代书屋以出售多而全的音像制品闻名。”

  与现在新西湖天地、南山路这些时尚聚集地不同的是,当年的湖滨六公园段可谓是“湖光山色入书来”,知识是那个时代最时髦的扮相,就连慕西湖之名而来的外地游客,也会在游湖之后逛一逛湖边这3家相隔不到50米的书店。

  特别是外文书店,当时影印的英文《读者文摘》、《短篇小说》和“上外”、“北外”引进的语言与翻译学方面的专著都是极有价值的书。有了它,附近还兴起了一个著名的“六公园英语角”,人们很自然地就在周末上六公园练英语口语,又去外文书店买些英语书……

  只是昔日湖滨那令人魂牵梦绕的书香“金三角”,早已成了逝去的风景——外文书店转到凤起路繁华路段立足,但特色不再鲜明;三联迁至杭大路后逐渐暗淡直至不见;而曾经以灵活的销售机制享一时之名的现代书店早在1997年便已在杭州消失,听说现代书屋的老板转行经营着一间茶坊。

  这些坚挺的腔调

  “晓风书屋”、“枫林晚”这干品味非凡的个性书店依然坚挺着。相比图书大厦的一应俱全,一些文青和小资更偏爱小书店。所以,那里的气味始终是时尚的,潮流的。并且,你在那里也可以买到许多老牌学术书店里也未必有的学术专著。

  15岁的晓风书屋算得上杭州民营书店的“老字号”了,从前才20多平方米的小书铺,如今已开了7家分店,最风光的还属在体育场路529号那家。

  和它名字一样别有风味的,是它罗列的那些人文、休闲、特色图书,还有书店内温馨典雅的布置。经理朱钰芳说:“晓风不迎合读者的口味,可以用自己的风格去引导读者的口味。”

  “枫林晚”如今已从文三路54号那个让它风光了好一阵子的地方搬迁到浙大紫金港校区附近,称作“书立方book 3”,马上又成为城西的文人聚集地。“学术+文化沙龙+咖啡+会所+网络+专业连锁”的全新经营模式是枫林晚的首创。

  一直以来,杭州的文雅人,喜欢把这样的书店当成自家客厅,消磨一个无所事事的下午,一个人,或者和朋友一起。

  就像宝石山保俶塔下的“纯真年代书吧”,很多人都说,这店的名气或者人气,来自它的“出身”,一个关于爱的故事——丈夫为了实现患绝症的妻子的梦想,负债开了这家书吧。有书,有咖啡或茶,重要的是还有物质社会缺乏的纯真。

  朱锦绣经理,就是那位幸福的妻子,她已经记不清“纯真年代”的沙龙里成就了多少对恋人,“前段时间有两个小年轻结婚找场地,兜兜转转找了一圈,最后还是决定办在我们的书吧,因为这里氛围好,而且也是他们经常和朋友聚会的地方,有亲切感。”

  有书店关门,一茬一茬地继续有书店冒出地平线。比如蓝狮子书屋,在著名财经文化人吴晓波的操办下,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开张了。这是一家“看得见西湖”的书店,选书独到,常让人有意外收获,而店中咖啡香气萦绕,使书店的下午别样温馨——也让这里成为潮人“凹造型”的新去处。

  还有,来自新加坡的PageOne,开在万象城四楼。很多人都是在逛商店的同时,到书店看看有没有合自己口味的书籍,此时人们购书已经不是以前为买书而买书,也和你挑选一件衣服一样,看心情,看口味。

  (钱江晚报徐洁)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 徐洁 编辑: 郭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