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专题>>两新战"疫"记>>资讯 >> 正文
金融抗疫政策,“最后一米”岂能再加“玻璃门”
2020年03月20日 16:55:26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 王宁

  近期,从中央到地方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政策,支持小微企业、个体户渡过疫情难关。然而,部分企业在政策落地“最后一米”遭遇“玻璃门”“旋转门”,好政策看得见、摸不着,错失恢复发展的时机。

  东部某市一位餐饮业个体户对记者表示,疫情期间无法正常营业,高昂的经营成本和贷款利息让他一度难以支撑。得知国家关于小微企业可延期付息的政策后,他立即找银行提出申请,却被各种理由推托,错过了当月付息日。银行后来提出分期还款、罚息不上征信等折中措施,令人难以接受。无奈之下,他只好放弃申请。

  该餐饮业主面临的问题并非个例。在金融普惠政策之下,确有少数金融机构表面上拥护上级政策,实际上在执行层面故意设置障碍,千方百计减少贷款延期付息金额和用户数量,推诿、消极的态度,让部分已身处困境的企业一步一步滑入更加艰难的境地甚至绝地。

  疫情发生以来,一些行业受疫情直接影响较大,生存压力剧增。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指出,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民营和小微企业提供专项信贷额度。要调整完善企业还款付息安排,加大贷款展期、续贷力度,适当减免小微企业贷款利息,防止企业资金链断裂。

  可以看到,大多数金融机构能够开门迎客,通过明确利率优惠、调整贷款要素、加快审批效率等措施主动对接企业需求,为企业复工复产注入“金融活水”,令广大小微企业直呼“解渴”“及时”。

  另一方面,个别金融机构仍墨守成规,面对企业需求推三阻四,导致政策难以落地,令广大企业家寒心。他们在明知政策导向的情况下,利用手中权力设置障碍,让部分小微企业对于近在眼前的政策看得见、摸不着,或将政策扶持变成有价交易,让企业在接受资助的同时出让其他权利。

  众所周知,金融行业比较特殊,具有相对严格的风险管控要求。但是,战“疫”当前,在满足基本风控要求的前提下,金融机构能否与广大企业和百姓共进退?中央一再强调疫情防控中的担当作为,那些在关键时期逃避、推脱的机构,扪心自问是否做到了尽责担当?是否过于算计着小集体利益而不顾社会责任?

  退一步讲,即使个别金融机构因前期经营等方面原因确实需控制成本,能否直接告知企业,或采取变通方式解决企业融资难题,而不是推诿塞责,耽误企业时间,将企业推向生死边缘。

  正如医生之于病人,救死扶伤是职责所在,贻误病情无异于取人性命;金融机构等其他一些部门,对一家资金链紧张的企业来说,同样拥有起死回生的能力,若能在危难时期多一分担当,多一分作为,小微企业的存活率将大大提升,经济社会秩序便能早一日恢复。

责任编辑: 项佳妮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