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以奖代补”推行两新党组织书记津贴制
2020年10月12日 15:34:53 来源: 中共丽水市委组织部、市委两新工委 作者: 中共云和县委组织部、县委两新工委

   一、品牌背景

  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建设的重要阵地。近年来,云和县积极探索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新路径,针对抓党建责任意识不强、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党建工作方式单一等问题,通过“以奖代补”创新实施“两新党组织书记津贴制”,有效激发非公企业党建新活力,营造主动作为、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推动该县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提质增效。

  二、主要做法

  (一)走访调研看实情。为精准掌握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开展情况,通过组建非公企业党建调研组,于每年的9-10月份常态化开展非公企业党建“大走访大调研”活动,通过实地查看、集中座谈、现场观摩等形式深入非公企业党组织进行走访调研,重点了解非公企业的经营运行情况、党组织建设情况,全面掌握党组织书记履职情况,包括日常表现、工作实绩和群众反映等,及时准确地记录到党组织书记履职考评手册里,作为年度考评的重要依据。

  (二)述职检阅评实绩。为客观公正地考核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履职情况,云和县每年年终组织召开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会,采取党组织书记轮流上台述职报告的方式,考评组结合前期调研纪实情况,对各党组织及党组织书记进行述职打分,并评出一、二、三、四等评定结果,给予党组织授牌表彰。同时,对党组织评定为三等以上的党组织书记给予津补贴进行奖励,该项经费作为该县两新组织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专项经费,用于鼓励和支持两新组织党组织书记开展工作。

  (三)点评沟通促发展。以年终述职评议为契机,在述职考评过程中设置交流询问环节,考评组根据平时调研掌握的情况和党组织书记汇报情况,重点就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逐一与每一位党组织书记进行当场问询交流,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建议,让每一位被考核人更加清晰的了解到党组织及其个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下步改进措施和努力方向,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的目的。

  三、取得成效

  (一)抓党建要担当的意识全面提升。两新党组织书记津贴制有效调动了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在鼓励和支持两新党组织书记开展党建工作上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从“要我干”到“我要干”、从“督着干”到“主动干”的华丽转变,该县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主动担当作为的责任意识显著提升。截止目前,云和县通过党组织等级评定结果,已对300余人次的党组织书记发放“两新党组织书记津贴”,发放金额近70余万元。

  (二)抓党建有实绩的理念牢固树立。两新党组织书记津贴制不仅是一项激励机制,更是一套系统的考核评议体系,通过平时的走访调研和每年的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会,让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特色做法和工作成效有渠道发声、有平台展示,鲜明树立党建工作重实干重实绩的导向。自推广实施以来,该县非公企业党组织党建工作特色亮点纷呈,工作成效进一步显现,例如挖掘出了半球实业“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汉威阀门“技术人的匠心”等两新党建好故事,推出了“老梁工作室”等两新党建品牌。

  (三)抓党建促发展的氛围不断浓厚。两新党组织书记津贴制进一步增强了非公企业党组织的政治荣誉感,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非公企业党组织把党建工作做实,把“红色党建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动力”,以党建为引领,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自开展该项工作以来,云和县非公企业党组织抓党建促发展的氛围不断浓厚,并在两新领域形成两新党组织书记主动作为、赶学比超的良好范围,党组织书记带头主动为非公企业破解难题累计1000余个。

  四、经验启示

  (一)落实好两新党组织书记津贴制度,要着力解决思想认识问题。非公企业的第一要务是发展,而企业主对党建工作认识程度不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要善于运用“两新党组织津贴制度”中的述职检阅环节,通过“抓党建、促发展”的鲜活事例,教育引导企业主从思想上消除对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的种种思想障碍,达到给予两新党组织建设、发展大力支持的目的。

  (二)落实好两新党组织书记津贴制度,要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健全完善的体制机制,是推动非公企业党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前提。要建立健全工作运行、经费保障、考核奖惩等工作机制,着力形成“有钱办事、有人干事、有场所议事”的良好氛围,充分激发两新党组织书记的内生动能,带领非公企业党组织主动作为、发挥作用,使党组织成为引导企业发展的主心骨。

  (三)落实好两新党组织书记津贴制度,要大力营造浓厚工作氛围。良好的舆论氛围对于推动党建工作提质扩面具有重要意义。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宣传栏等阵地,大力宣传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先进典型,发挥好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努力在社会营造良好的党建工作氛围,给予两新党组织书记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认可。

走访调研.jpg



责任编辑: 安佳璐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