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人物 >> 正文
“中国绳王”炼成记
2019年06月05日 09:33:20 来源: 作者:

  青岛海丽雅集团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中共山东省第八次、第九次、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共青岛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青岛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获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中国杰出创业女性、山东省“富民兴鲁”奖章、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Q:本刊记者 逄润鹏 曹蔚 A:张旭明

  Q:之前,我们了解到海丽雅集团研发的特种绳缆已为国家海洋科考、极地科考、万米深潜、大型飞船返回等重大科研项目服务,并创造了多项业内第一。从濒临倒闭的纺织国企到今日的“中国绳王”,请您谈谈企业转型成功的密码是什么?

  A:在我看来,这个密码应该是:与时代同行,在传承中创新。海丽雅集团是1922年由生产女士扎头绳起家,96年来,企业虽历经数次变迁与变革,却一直坚持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我想,这个“绳王”承载的正是这种特质,这也恰恰是时代所需要的工匠精神。过去,我们国家的扎头绳只能从国外洋行购买,济南一家百货商店的董事长段巨川为了让国人用上国产的扎头绳,毅然来到青岛开办了协成花边厂。通过一年多的反复研究,终于生产出了适用于女士扎头用的五丈绳,彻底打破了只能从外国洋行购买该类产品的局面。经过几年的发展,公司还取得“江北第一家”的美誉。如今,我作为企业的董事长和党组织书记,我的使命就是要以党建促发展,带领海丽雅人坚定理想信念,不断践行以我们产品特性命名的“绳系万家”党建品牌,“为民做好一根绳”。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目前,我们已经获得了1600余项发明专利,赋予了绳索更多的“生命价值”——一根绳缆可能关系到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根绳缆也可能影响到国家科考项目的进度。海丽雅就是凭着一颗“匠心”,不断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从一根小小的扎头绳发展成为今日的“中国绳王”。

  Q: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1922年以来,海丽雅集团从一根扎头绳到国际领先的特种绳缆生产企业,其发展已近百年。作为一家“百年企业”,请您介绍下海丽雅集团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举措。

  A:企业的企字,上面一个人,下面一个止,就是说企业如果失去了人,事业也就停止了。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更离不开优秀的人。对于人才,我一直坚持“人人都是人才”和“用心培养人才”的原则。用心培养人才,重点在于“养”,一方面我们给员工提供了内外培训的平台,也为研发人员和骨干提供了出国考察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我们坚持一个理念,就是要敢于为员工犯的错误买单。同时,公司还制订了一个“四给”的人才鼓励政策,即舍得给钱、给权、给荣誉、给股权。

  人人都是人才。记得在1998年,企业濒临破产倒闭,有本事的员工纷纷离开了企业,其中不乏关键岗位的人才。就在此时,一名叫黄涛的纺织织造专业的应届大学生前来应聘,各项条件都符合公司的要求。作为当时公司聘用的第一名全日制大学生,黄涛毕业离校到公司报到的那天,我特别安排支部专职副书记亲自开着车,去学校把他接到公司,并安排了公司里最厉害的技术师傅带着他、帮着他。经过半年多在车间的摸爬滚打,黄涛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走进了技术中心做起了技术员,并在特种绳缆的研发及产品的转型升级上做出了不少贡献。公司还给黄涛配了干股,他也逐步晋升为集团技术中心主任,先后被推选为省、市劳模、青岛市拔尖人才等。

  用心培养人才。公司党支部提出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以“小发明、小改革、小创新”为内容的“三小”活动,对成绩突出的创新人,公司不仅进行物质奖励,还以发明人姓名进行品牌命名,如“来祥”夫子盘、“张涛”胶丝管理法、“梁波”密度表、“平安”穿线器等等,通过以党员带动群众,在全公司掀起创新热潮。我还特别设立了“董事长创新基金”,将我所荣获的各项现金奖励和对外授课收入纳入董事长基金,专项用于奖励在日常工作中勇于创新、作出突出业绩或特殊贡献的先进个人。近年来,公司先后涌现出徐连龙、郭成志等大国工匠、中国纺织大工匠、泰山创业领军人才等先锋模范人物。

  Q: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让中国的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民营企业家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请问您是如何理解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作为中国女企业家的优秀代表,您又是如何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作用的?

  A:企业家精神的重点在于专注与创新,是专注基础上的创新与创新思路下的专注,二者缺一不可。除此之外,我认为企业家精神还包含了四种精神——

  要有爱的精神,爱国家、爱企业、爱员工。这些年,公司支部通过建立爱心基金会、股东基金会、爱老基金会,营造员工互爱、企业关爱、社会大爱的良好氛围,积极参与国家、省、市级公益消防安全演练活动近千场次,为困难家庭、养老院、偏远学校、灾区等免费发放价值数十万元的应急自救工具,并出资30万元与青岛市红十字会联合成立了全国首家“第一响应人”奖励基金。

  要有创新精神,为补充企业内部创新源动力,我们先后承建了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特种绳缆产业研发推广基地、青岛市企业技术中心、青岛市功能性特种绳缆研发专家工作站等。同时,公司还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专业人士及实力企业,开展以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模式,目前已与英国TTI、清华大学、中科院、航天科技集团等机构及院士专家保持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走出了一条属于海丽雅的“专精特新”的创新发展之路。

  要有冒险精神,冒险也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自筹资金建设了国内第一家由企业设计、建设、运营的应急安全体验馆——山东海丽应急安全培训中心,并在全国首推“体验式”应急安全培训模式。据统计,突发事件中生存下来的人们,95%以上靠的是自救和互救。近年来,培训中心先后为青岛市8万余名中小学生提供应急安全体验培训,参与了北京市全民消防安全培训计划500万人等大型应急安全培训项目,对提升人们的应急安全知识与技能,以及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要有合作精神,合作共赢是企业家精神的精华。共享经济、联合发展的新时代,仅靠企业单打独斗是不够的。为了加快应急产业的健康发展,公司相继牵头成立了青岛市应急自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青岛市应急管理协会。通过联合应急体系系统建设、应急产业研究设计、产品制造、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领域以及热心应急管理、应急救援等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充分发挥核心纽带和桥梁作用,为行业发展、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Q: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民营企业搞党建不是一种形式的、功利的想法,要真正拥护党的理念,做到心中有党。请问海丽雅集团是如何贯彻执行党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助推企业发展的?海丽雅集团的党建工作有哪些亮点做法?

  A:作为一家改制企业,我们一直沐浴着党的恩泽,更能深刻明白听党话、跟党走的重要性。我们十分重视中央政策文件的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建立了“理论中心组”,专门研究吃透“上情”。党中央提出新发展理念后,我们更加注重产品研发,实现了由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转变、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变。围绕海洋发展战略,我们从海洋特种绳缆做起,成功应用于“大洋一号”科考船、“蛟龙号”潜水器、“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万米深潜作业母船“探索一号”等,不仅成功代替进口产品,还取得了中国绳缆界的“深度、温度、强度、精度”四个第一。“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强深海、深地、深空、深蓝四个领域的战略高技术部署,我们加大了相关领域的投入力度,与国际最顶尖的绳缆研发中心TTI和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达成战略合作,加速推进特种绳缆的研发进程。目前,我们正在研发应用于太空环境的特殊绳缆,成功后将填补国内深空领域绳缆的空白。我们还将“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企业“走出去”的一支强心剂,将自主研发的“蛟龙”机降绳、救援训练用绳等产品推广到了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外市场。

  近年来,公司党支部坚持不懈抓党建促发展,把党建工作纳入企业发展规划,明确党支部在企业决策、生产和管理等环节的权责范围和工作方式。通过召开董事会、月度例会、协调恳谈会等形式,支部和公司领导层每遇重大事项共同讨论,小事及时沟通,实现了目标同向、管理同力。以党建工作为核心编制了《企业文化手册》,在企业上下形成了“党建引领树品牌、跨越争先创一流”的企业文化。党支部定期开展争创“党员示范岗”活动,鼓励党员在生产研发和经营管理中亮身份、当先锋。成立党员技术攻关小组,鼓励党员在科技研发项目中挑大梁、担重任。坚持“厂级领导接待日”,设立书记公开电话、意见箱,定期与职工沟通交流,随时倾听诉求,并承诺在下一个工作日内回复,营造了和谐的劳资关系。

  他们说:

  青岛海丽雅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党支部副书记徐连龙:张书记是一位心怀“实业报国”梦想的企业家,非常有社会责任心,对民族企业有担当。公司从改制开始到成为中国特种绳索及应急自救行业的引领者,她始终坚持以党建工作引领企业创新发展理念,将党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她的影响下,每一位党员都积极为企业发展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青岛海丽雅集团有限公司企划电商部部长王玮:作为一家有着96年历史的企业,海丽雅集团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一代代拥有大智慧的企业掌舵人,在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张书记临危受命,紧抓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带领一班党员以壮士断腕的勇气,革命性地带领企业发展成为行业翘楚。作为一名80后党员,我有幸遇见这样一位领路人。

  记者手记:

  “当家”,不易

  一身粉色的工作服,眼睛里始终带着笑意,略带青岛口音的普通话说起自家的员工,永远是“我们家谁谁谁”……采访中的张旭明就像秋日的阳光一样温和,言语间充满了坚定与从容,依稀还能看到些老纺织国企“当家人”的影子。

  青岛海丽雅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创建于1922年的青岛协成花边厂,主要生产女士扎头绳。大浪淘沙,几经易名、几番易主之后,2004年12月,最终由国有企业改制为股份制公司。

  1981年,19岁的张旭明来到当时改名为国营青岛花边厂的企业里成为了一名普通的织绳工人。靠着一股子冲劲和韧劲,她从车间一线慢慢成长为企业的负责人。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改变了许多传统国企的命运,青岛花边厂曾连续5个月发不出工资。但凡有点本事、有点关系的员工都走了,改革迫在眉睫。当年4月,张旭明临危受命,担任了濒临破产的“空壳”公司的总经理。

  4台钩编机、7台无梭机、100余名工人、若干负债,这是张旭明带领大家“二次创业”的全部。但她暗暗立志:自己接手的是一家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不曾倒下的民族企业,一定要用原来的员工、原来的设备,在原有的基础上把企业办下去!

  然而,企业当时主营的拉绳产品,一根只能卖3毛6分钱,还要面对惨烈的市场竞争。工人们加班加点,一年忙下来,去掉生产成本、工人工资,利润几乎为零。

  改革的警钟再次敲响后,张旭明白天跑客户,晚上研究产品。经过一番市场调研,她敏锐地发现了国内动力绳市场几乎被进口产品垄断,存在较大市场空白。1998年春节前,她送走回家过年的工人,当即召开班子会议,讨论下一年度发展规划。张旭明提出了走“专、精、特、新”的转型道路,一心一意生产特种绳索。

  经过短暂的调整,2004年改制后,海丽雅集团通过科技转型,其特种绳索先后服务于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用“一根绳”实现了“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梦想。如今的海丽雅集团虽然仍坚守“做好一根绳”的经营理念,但其产品种类和发展前景早已不可同日而语,靠着坚守与创新逐渐成为了业内的“隐形冠军”。

  “海洋强国、应急救援、军民融合,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但这一切都是以做好一根绳为基础。”张旭明说。

责任编辑: 逄润鹏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