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人物 >> 正文
“企业要发展上去一定要共产党员多” 84岁浙商徐传化的创业经
2018年08月20日 13:45:43 来源: 浙江在线网站 作者: 记者 黄云灵


  “普通话我说不好的。”甫一落座,84岁高龄的徐传化便用萧山方言跟记者唠了起来,丝毫看不出前一晚才从安徽农村演出回来的疲惫。

  52岁在困境中创办传化,66岁再创业成立“传化艺术团”,与大多浙商在青壮年时就开始创业相比,徐传化显得“大器晚成”。不过,在此之前,“敢喝头口水”的天然企业家精神已在他身上显现无疑:第一个加入大队公社,村里第一个装电话的,第一个造平房的,第一个买自行车的……都是徐传化,只要可以做,他都敢尝试,徐传化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也为日后的创业经营也打下了基础。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徐传化和他的“传化”发芽成长,在中国民营企业中占据重要一席,成就了一代浙商代表人物。

  近日,浙江在线记者跟随“二千年商脉,40载改革——2018浙商文化寻根之旅”报道团队走进传化集团,访问传化创始人徐传化老先生,追溯他不平凡的创业之路。

  “敢于做第一人”

  “液体皂,液体皂咯!”萧山宁围一代许多80年代出生的人,或许还能记得小时候的那个声音。一个老人骑着一辆破旧的28寸海鸥自行车,后座上捆着几个塑料桶,一面弓着背用力踩车,一面扬声叫卖。这个老人就是徐传化。

  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清新风气吹向大地。得风气之先的沿海省份如浙江,各种村镇企业,或者挂靠在村镇的私营企业开始冒尖。彼时的徐传化虽然还在公社化工厂上班,但由于能力强、人脉广,当地许多人都请他帮忙办厂。机械、化工、冶金……帮人办过的厂连徐传化自己也记不清究竟有多少,只要想得到,他都敢尝试,因此有了个“办厂能人”的称号,也为日后的创业经营也打下了基础。

  198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了徐传化和徐家的生活轨迹:徐家二儿子徐冠巨被查出溶血性贫血症。为了治病,原本日子还过得不错的徐家一下子负债累累,钱成了最大问题。更雪上加霜的是,徐传化工作的磷肥厂却在此时倒闭了,他每月只领到50多元的提前退休金。

  “52岁那年,一家人实在走投无路了。”徐传化说。办厂子、做生意,似乎成了这个家庭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

  在朋友们的指点和帮忙下,1986年11月,徐传化的办厂申请批下来了。工厂的牌子挂起来了,厂房就是自家的房子,设备也准备就绪——一口大缸是家里原来就有的,用来做搅拌缸;一口大铁锅是向生产队借的,用来做反应釜;炉灶用建房屋剩下的砖头垒起来;原材料凑齐了;“星期日工程师”洪师傅也请来了——徐家的工厂终于可以开工了。

  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中国民营企业家创业境遇大多相似:没有背景,没有资源,办企业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坎,胼手砥足,其中的曲折艰难是今天成长于市场经济中的年轻人很难理解的。“办厂做液体皂,夜里做出来,白天用脚踏车拖着液体皂挨家挨户地去卖掉。”作为企业的创始人,企业创办的初期,所有的业务都是徐传化自己跑的;在不识字的情况下,他记住了上百种产品的型号代码;在绍兴柯桥那一带,大部分的纺织印染企业都认识他……

  正如徐传化自己说的,“有困难我不放弃,我不认识字,但我会动脑筋。”徐传化说,无论是创业还是生活,他有8个“心”:有事业心,有竞争心,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有组织性,有超前性,有党员先进性,“我就好在这8个‘心’上了。”

  “相信科学,重视科学”

  回忆传化的创业史,有一个故事徐传化无论在什么场合都一定会讲——“2000元买一勺盐”。在今天看来,它成了传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简单粗放的生产到依靠技术、打造专利核心产品。但在当时,这件事却让徐传化“气”得不轻,“这勺盐我有半个小时好讲。”徐传化对记者说。

  在市场经济大门开启的1980年代,“草莽”企业家们有市场意识,却缺乏技术积累,因此有一批“星期日工程师”,在不上班的节假日有偿或无偿地去到这些厂里帮忙。洪师傅就是徐家工厂请来的“星期日工程师”。在他指导下生产出来的液体皂第一次就盈利了。

  不过,随着市场份额的迅速扩大,仅靠洪师傅周末的指导生产已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要想扩大生产,必须掌握使液体皂变浓稠的秘诀,可在这一关键技术上,洪师傅始终留一手。“如何使又清又淡的液体洗涤剂变得又浓又稠”,徐传化千百次地尝试,却始终不得其解,直到用2000块钱买来的“秘方”——一勺盐才揭开谜底。

  2000元,在1986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徐家父子感到心里一阵阵疼。这件事也让他们醒悟:必须依靠科学,依靠人才。

  “后来我们做助剂,但是助剂市场竞争越来越厉害,我做梦都在想要生产出一种去污效果远远超过别的产品的助剂。”徐传化回忆,在儿子徐冠巨做了上千次试验后,1990年传化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终于研制成功。这就是为传化发展积累了第一桶金,后来陆续获得国家省市多项发明或产品奖的“901特效去油灵”。

  在摸爬滚打的创业实践中,徐传化父子体会到,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依赖科技,必须开门办厂,从家族化走向社会化,延揽高素质人才,借助社会资源发展。

  “我们去全国各大科研院所和高校寻找快要退休的教授请来当顾问,传化后来推出很多产品都得益于这些人才。”徐传化介绍,当时从杭州丝绸工学院引进传化第一位专家级人才李盈善教授,有了李教授,传化自建实验室,开始精细化工自主研发之路。1995年,传化还迎来了首批10名应届大学生,“高生引进门”,将事业交给专业的人、有能力的人来干。

  直到现在,徐传化和妻子还一直在说“谢谢你们大学生来帮我们”“多亏了你们大学生,传化才有今天”。

  “企业要发展上去一定要共产党员多”

  1989年年底,对徐传化来说终生难忘。

  当年,关于“姓资还是姓社”的全民讨论不休,政策还未明朗化,各地的大门半开半掩,一有风吹草动,徐家父子也没有底。

  喜讯却突如其来。年底的一天,萧山宁围乡通知徐传化参加乡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乡里的主要领导给他佩戴了一朵大红花,颁给他一张奖状,上面写着:徐传化同志,荣获一九八九年劳动模范。

  对徐传化来说,这不仅是一朵红花,一张证书,更是一种认可,一颗定心丸:政策允许且鼓励私营企业继续发展下去。“我感谢改革开放,感谢共产党。”徐传化说。

  对党的深厚感情清晰了、坚定了,徐传化开始思索在企业里建立党组织。“企业要发展上去一定要共产党员多。”1995年,传化向宁围镇党委打了申请报告。宁围镇党委不久便批准他们成立党支部。到1998年,传化已经有了70多名党员。这时,徐传化父子又提出一个设想:能否在私营企业内建立党委?同年9月,经过层层报送审批,传化集团被确立为“省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示范点”,10月,浙江省非公经济组织第一个党委——浙江传化集团党委正式成立。

  1999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对此作出重要批示,指出“要注意总结此类经验,研究共性问题。这不仅对浙江有现实意义,对全国也有积极作用。”

  2003年7月,徐传化自己也终于实现夙愿站在了党旗下宣誓,成为国内第一批入党的私营企业主。那一年,徐传化已经69岁了。

  热心公益 晚年生活丰富

  一小时的采访,徐传化老先生的回忆几乎没有中断。从自己年轻时拉板车、种经济作物讲起,到谈创业和经营企业的经验,老先生喜欢用萧山方言总结出一大串“顺口溜”,比如文中提到的做事业要有“8个心”,还有企业管理的“8抓”等等,不能完全听懂的记者们却也觉得非常有意思。

  徐传化没有上过一天学,这是他最大的遗憾。不过,自称“看不懂报纸,也不会写文章”的他在创业时就硬是凭记忆,记住了100多种产品的代号、名称。平时也潜心思考和琢磨企业应该如何更好地发展,他说“唱歌要唱流行歌,做产品也要做流行产品。”“经过九十九难,克服它,困难就变成好事。”

  将企业交给儿子和高层团队后,徐老先生更全心扑在艺术团上,自编、自演、自己搭舞台,一年要公益演出200多场。“这些年我一共学了六样乐器,最近几年又学会了口技、魔术。我学得晚,快到60岁的时候,才从二胡开始一样一样地学,真当难。”

  上午11点过,采访结束了,老先生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扶着扶手下楼。他回过头来说,下午艺术团还要去萧山浦阳,“欢迎你们来看我演出。”

  传化集团简介>>>>

  传化集团成立于1986年,从制造业起步,历经三十余年发展,现有员工14000余人,涵盖化工、物流、农业、科技城、投资五大事业板块,横跨一、二、三产业。集团有“传化智联”“新安股份”两家上市公司以及八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业务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名列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责任编辑: 陈戈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