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聚焦>>专题 >> 正文
好日子这样干出来
2019年12月25日 11:00:39 来源: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 作者: 本刊记者 楼昕

  前阵子,申太平完成了今年水稻的收割。“以往,我们人工收割,这20亩田需全家人一起干上四五天,自从用上联合收割机,半天就能完成全部收割。”

  申太平是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五十镇下滩村村民,互助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也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去年2月,青海省印发《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三年(2018—2020年)行动方案》,打响了青海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第一枪。

  产业扶贫,

  探索“志智双扶”新路径

  互助县五十镇下滩村是重点贫困村,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07户398人,去年8月,经过前期深入调研,西宁永和集团正式结对下滩村,出资37.6万元购买两台联合收割机,并帮助成立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村里贫困户占股50%。一年过去,村里全部贫困户均已脱贫,有效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

  永和集团的乡村帮扶脱贫之路开始于2013年,“企业帮扶乡村脱贫,靠几次捐助和资金支持不是长久之计。”集团党支部副书记霍霁介绍,2018年起,集团陆续在互助县、湟中县的5个村镇捐建爱心励志超市5个,针对贫困群众懒惰思想和坐等扶贫上门的状况,以村民参与公益活动累计积分,用积分兑换物品的新方式,强化对贫困群众的教育引导。无论是参加义务劳动、学习扶贫政策,还是改善户容户貌、主动发展产业等,都可获得相应积分,到爱心励志超市进行日用品兑换。

  “每个爱心超市每两个月大概要备上三四千元的货物,一年下来,单是爱心超市这一块帮扶,集团就要支出15万元。”霍霁介绍说,正是这“以奖代补、多劳多得、积分换物”的奖励机制,有效调动全村村民参与相关劳动的积极性,有效推动“授人以鱼”捐助帮扶向“授人以渔”扶志帮扶转变。截至目前,永和集团已投入扶贫资金4580万元,帮助贫困群众3000余人,并于2017年被授予青海省脱贫攻坚先进单位称号。

  从西宁市大通县黄家寨镇黄西村走出的“85后”企业家杨得龙同样深知扶贫先扶志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脱贫途径。

  杨得龙是黄西村党支部书记,同时也是青海海鼎工贸集团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2014年9月海鼎工贸成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2017年5月,杨得龙个人出资创办“鼎力助青贷”小额担保贷款项目,截至目前已发放青年创业贷款2700万元,帮助当地300余名青年就业、30名青年自主创业。

  近几年,海鼎工贸党支部牵头,对黄西村的村两委办公楼、党建文化长廊、柏油路、小公园等基础设施进行翻新建造,并拿出部分岗位提供给黄西村及周边村子的贫困群众,先培训后上岗,教会他们一技之长。

  为保障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真脱贫、不返贫,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在青海,类似于永和集团、海鼎工贸这样通过“志智双扶”助力贫困村“摘帽”的企业还有很多,有效切断以往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惰性思维,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文旅扶贫,

  提升脱贫内生动力

  黄南州同仁县是青海15个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近年来,有这么一群人,他们靠着一支画笔,画出自己和家庭的脱贫致富路。

  同仁在藏语中译为“热贡”,意思是“梦想成真的金色谷地”。热贡艺术作为我国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热贡艺术的发源地,同仁县通过职校和传习中心,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截至2018年底,全县已有21000名热贡艺术从业者,全年文化产业经营收入达7.51亿元,同比增长20.04%,人均增收3.6万元,为当地群众开启了一条崭新的脱贫致富路。

  在隆务镇吾屯下庄村热贡龙树画苑的“扶贫车间”里,几名年轻人正专心致志地绘制唐卡。大师兄范庆基介绍说,龙树画苑现有学员98人,大多为周边贫困家庭的孩子,“他们迫切需要这门手艺来获得收入”。

  唐卡绘制技艺十分复杂,从入门学员到职业唐卡画师大约需要六七年时间。为了让学员静心创作,龙树画苑对所有学员实行“免学费、免住宿费、免饭费”的全免模式,并根据学习时间长短分等级发工资,面对这笔200多万元“多出来”的开销,画苑经理完德却觉得“很值得”。据不完全统计,从这里毕业的460名职业唐卡画师中,已有26人年纯收入超百万元。

  这几年,青海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乡村旅游“十百千万”计划,通过核心景区带动、部门帮扶、旅游龙头企业推动等形式,在155个乡村实施乡村旅游扶贫项目,2.8万贫困人口通过旅游扶贫项目实现了脱贫。

  依托热贡文化产业园区的188家入驻企业,一条集参加民俗活动、参观画苑、出售文创产品等于一体的热贡非遗旅游线路正逐渐形成,同仁县旅游总收入也从2011年的3.89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9.52亿元。

  地处黄河谷地、被誉为“青海小江南”的海南州贵德县,因地制宜,深入挖掘整合自然资源、人文历史、宗教文化,确定“旅游兴县富民”的发展战略,通过旅游产业转型、景区景点建设、旅游产业链条延伸、服务基础设施改善等多种举措,全力将贵德县文化旅游服务业打造成为全县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去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500万人次,同比增长17%,实现旅游收入16亿元,同比增长23%。

  这些都是近年来青海省探索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特色之路的有益尝试。“文旅扶贫,既能促进贫困地区群众增收,又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这正是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贵德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吴燕说。

  消费扶贫,

  让贫困农户对接大市场

  今年36岁的张生军是贵德县尕让乡希望村的致富能手。2017年,在外打拼20年的他,放弃原有产业,回村里搞起电子商务平台,并且这个平台不卖别的,出售的全是乡里的青稞、软儿梨等特色产品。

  作为青海省首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这些年,贵德县结合“一产围绕旅游调结构”的工作思路,探索出一条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农家旅游相结合的新路子。

  游客等于消费力,张生军嗅到了这股商机。如今,他的紫光凝电子商务站点已和县里22个电子商务村级服务站点形成了一套发展体系,今年春节前后,平台销售额近40万元。

  为更好地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过程中,近年来,青海省开展电商扶贫试点,通过建立产供销一体的营销网络,将农牧民、贫困户吸纳进入扶贫生态链条,帮助农牧民实现农产品上行。截至目前,全省范围内已建成11个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1个县级仓储物流配送中心、129个乡镇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877个村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点。

  无论是产业扶贫、文旅扶贫,亦或是消费扶贫,这些来自青海两新领域的团结之力,积极参与脱贫攻坚,通过技术传导、投资联建、消费助力、文化共建等方式助推贫困村脱贫致富,一场破冰之战整装待发。

责任编辑: 项佳妮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