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观点>>出资人说 >> 正文
【出资人说】行一条红色天路
2018年02月06日 17:06:40 来源: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杂志 作者: 记者 朱琼瑜

  苏勇强

  红五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曾荣获2011年度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2014年度“浙江省劳动模范”,第7届“全国关爱员工优秀民营企业家”,第9届“紫荆花杯杰出企业家奖”等荣誉称号。

  他们说

  红五环集团新员工贺婧:董事长重视人才工作,从许多细节可以看出,有件事让我印象很深,当时我还在西交大读研究生,董事长带队来看望“红五环班”的学生,他们许多都是土生土长的浙江人,不太习惯陕西的饮食,了解到情况后,董事长马上安排人员定期从衢州运送大米到西安,我意识到这位企业家不仅关注青年员工的学习成长和职业规划,还关心他们的生活,许多员工自己尚未考虑的问题,董事长都为他们考虑到了,所以对我来说,这样的一家企业是值得托付的。

  红五环集团制造部部长廖建辉:我在红五环干了15年了,从一线做起,到现在成为制造部部长,获得过不少荣誉,很多时候都有赖于董事长给我的帮助,集团的内部和外部培训也给了我成长的空间,这15年,我看到了董事长不拘一格、不计代价培养人才的决心和行动,每件事都亲力亲为,每次“天路行”都亲自带队,永远和员工站在一起。

  Q:本刊记者 朱琼瑜 A:苏勇强

  Q:红五环集团是传统制造企业,不少业内人士持有传统制造业式微的看法,红五环却每年都在实现稳定而有突破的发展,您如何看待传统制造业的前景?红五环未来发展要走一条怎样的道路?

  A:2002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我们红五环集团来调研,我很荣幸,能与他探讨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尽管浙江的产业结构偏轻,但是制造业,尤其是重型装备制造业,始终是民族的脊梁,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我也一直坚持实业救国、实业济民的传统理念,产业发展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但是不应该质疑传统制造行业的未来。现在有不少企业倾向于选择短平快的发展路径,我却更喜欢长远,正是稳健的作风让我们拥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重视产品的更新换代、企业的科学管理、人才的合理引用、技术的研发升级,把更好、更环保的产品推向市场,这为红五环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觉得,企业除了实现自身做大做强的目标之外,也应该更多地意识到企业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传统制造业要担负起的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任。

  红五环的目标是成为重型装备制造业的顶梁柱,现在也已经逐步实现了目标,尽管有业内人士不看好传统制造业,但是2017年第一季度红五环就已经实现了60%以上的增长率,用真实的数据证明传统制造业的大有可为。近两年,红五环在掌握国内市场的基础上,与世界500强企业阿特拉斯合作,今年年初,阿特拉斯·科普柯和我们企业共同成立两家合资公司——杰亚(上海)矿山设备有限公司、浙江杰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将专业生产和销售面向中国矿山与民用工程市场的产品,推出高产能、高能效的露天钻机及配套钻具,这是我们向世界一流企业学习,借梯登高、借船出海的重要过程。

  红五环的发展之路是10年求生存、10年强发展,今后的10年,我们要着力补短板,和国际一流企业携手走得更远更高。2002年面对习近平同志时,我曾说过要坚持不懈地将重型制造业做大做强,如今这个产业已经在衢州形成了千亿板块。红五环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们已经成为全国空气动力和工程掘进行业的顶梁柱,是高端装备制造气机动力一体化行业的先导。红五环也在用实际行动和拿得出手的成绩支持国家提振传统制造业、打造高端制造业高地。

  Q:您曾经有过两次与习近平同志对话的经历,其中一次就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有深入探讨,当时谈了些什么?近年来,党建工作是如何在红五环集团的发展中发挥作用的?

  A:我有幸与习近平同志有两次面对面的机会,2005年9月6日,习近平同志再次来到红五环集团调研,围绕着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这个核心话题,我们谈了不少。当时我提出了一个观念——企业要做到“政治上成熟,让党放心”,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对全体党员职工的要求,是红五环集团党组织郑重的承诺,更是企业抓好非公党建工作的目标和灵魂。对企业而言,让我最自豪的就是“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两个荣誉称号,这份荣誉的分量远比我作为企业家获得的个人荣誉要重得多。

  党建如何推动企业发展,在红五环,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一是老员工如何焕发出青春活力,二是年轻员工如何在岗位上实现价值。我始终相信一家企业能够成功,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得更远、赢得漂亮,是依靠文化,而企业文化的核心一定是党建工作。我们从最开始没有资金、人才、技术、市场,到如今集团可以将最优秀的人才聚集到企业里来,我们依靠的就是党组织这个最坚实的后盾。公司从最初3名党员,到如今1200余名员工中在册党员126名,自始至终,企业都做到了关键岗位有党员,重要岗位上党员起模范带头作用。

  党龄22年的员工章建华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党员技师徐建雄从一名普通的车工成长为首届钱江技能大奖的国家级技能大师,被同事称为车床“精雕师”;总工程师蒋建江,21年党龄,先后为企业开发了20余款产品,获浙江省重大科技进步奖;党员职工廖建辉,最初是集团装配线上的工人,凭借自身努力获得了“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机械行业劳模”等荣誉称号,现在他在企业里担任掘进公司钻车生产基地制造部部长……

  红五环开展了“青春在岗位闪光”主题系列活动,让党员与新员工结成对子48个,开展思想“一带一”、业务“一帮一”活动,积极发挥青年党员大胆创新、充满激情、活力无限的特点,成立“卓越工程师党小组”“技术攻关党小组”“生产突击党小组”“民兵应急党小组”等青春党小组12个,先后完成了20天研发6款新型小空压机、15天生产11台大型移动螺杆空压机和中型钻车等许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些都是真实的党员成长成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故事,也是集团全力打造党建“红五环”最显著的成果。

  Q:红五环集团将“行天路”作为企业党建工作的核心要义,背后有怎样的故事?传递的是一种怎样的价值观念?

  A:以行动锤炼人格,以党性健全人格,考验人、锻炼人,更促进我们的干部员工成长,是“天路行”的宗旨。2017年是红五环集团成立20周年,前不久集团员工刚完成了第8次“天路行”,目前累计已有上千人次翻越唐古拉山,建立“红五环天路行临时党支部”,把支部建立在流动车队上,党员引领做表率。

  员工们穿着迷彩服、拿着对讲机,走过了九寨沟、青海湖、布达拉宫、敦煌莫高窟,看一看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景;渣滓洞门口、遵义会议会址,是每个红五环党员重温入党宣誓的地方,红五环人在这里接受信仰的洗礼;我们到过北川中学的地震遗址,每一位员工都重新记起这份沉重的伤痛。红色教育、绿色教育、白色教育,“天路行”是一种厚重的文化积淀,可以说,“天路行”在红五环人心里是有特殊意义的,这是一份永恒的记忆,更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天路行”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换句话说,“天路行”就是我们企业文化的核心,因此,集团党委将“行天路”确立为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创新载体。

  从“天路行”这个传统活动中可以看出,集团党委最注重和坚持的是党性教育,同时,红五环集团党委也在不断强化党性教育的创新,我们曾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来为集团党员、员工,为衢州老百姓演出一场大型经典民族歌剧《江姐》《绣红旗》,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让年轻党员员工明白政治工作、思想教育并不是乏味、枯燥、刻板的,同时也在他们心里深植一份信仰、一份正能量和一份责任感。

  Q:红五环集团多年来坚持校企合作培养技术人才,您如此看重人才工作是基于怎样的考虑?集团在培育和留住人才方面又有哪些亮点工作?

  A:我常说,是企业中的每一个细胞促进了企业的成长,成就了企业的发展,这每一个细胞就是每一位员工。实际上,技术和人才的问题核心是一致的,技术需要人才去支撑,技术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人才。企业发展需要人才,浙江的发展更是迫切需要高层次人才,所以红五环集团以“党管人才”为宗旨,通过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合理挖掘、开发培养公司战略后备人才队伍。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培养为辅”的原则,并采取“滚动进出”的方式进行循环培养;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政策,即公司培养专家型的技术人才和综合行的管理人才;公司人才培养体系由“天路行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青年干部训练营计划”三个部分组成,努力培养“适应公司发展需求,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执行力强,创新性强”的应用人才。

  人才工作中最有特色的就是集团在校企合作领域的实践。从2002年开始,集团率先在全国重点大学开展校企合作办“红五环班”;2010年后,红五环开启了与衢州学院、浙江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开展“2+2卓越工程师”专项培养之路。多年前,我们带着最大的诚意和庞大的启动资金走进西安交通大学,用这笔资金建成了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红五环集团教学实践基地”,同时设立“红五环奖学金”鼓励科研工作和人才培育,并资助了500名研究生和博士生。如今我们与西安交通大学之间的合作已经开展了7、8年,收获也降临了,今年有两名博士生、两名研究生毕业后,到我们集团入职。我们不是怀着这样的目的去,却获得了这样的成果,感触很深。用高薪酬、好福利吸引人才不失为一个好的方式,但是真正的人才需要的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对企业的核心价值和精神追求的认同往往更能留住人才。

记者手记 修炼人格

  2002年、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曾两度来到红五环集团调研,分别就重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以及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与苏勇强进行交流,一谈就是两个小时,这让记者颇为好奇,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但是见到苏勇强后,记者的疑惑尽去,他的思路和理念让人愿意花时间去倾听。苏勇强不太喜欢别人称他为企业家,他更希望在重型装备制造业里留下一个实干家的背影,当然他所带领下的红五环也是一家有传统、有气质、有精气神的企业,一如他本人给人的印象。

  红五环的起步是艰难的,3年时间没有厂房,公司只有3名员工,1名门卫、1名搬运工以及苏勇强自己,但是他用20年时间完成了华丽的三级跳——把风动工具做成全国第一、实现从螺杆压缩机到离心压缩机的飞跃以及企业规模扩张、转型升级的转变。而他作为一名下岗工人从零开始创业,到成为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民营企业掌门人的这个过程更是艰辛又励志。

  苏勇强有一种让人难以忽视的自信,这种自信不仅来源于他的个人经历,更源于坚实的信仰和独到的见解:他对中国制造业将重整旗鼓、实现突破充满信心;他重视人才,不单单看重人才的能力,更注重帮助他们锤炼人格、实现价值。因此在红五环,党性教育是党建工作的一大亮点,苏勇强说,他深信企业最重要的财富是人,而人的背后,最本质的是思想和信仰。对人格的锤炼不仅是苏勇强要帮助年轻人做的事,更是他对自己不变的要求。他说,人到中年,事业有成,这是修炼人格的重要阶段,真正做事业,智慧和勤奋缺一不可,但是背后支撑起这份事业的,更多的是企业家的理念和人格。

责任编辑: 汤馨怡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