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非公企业党建 > 他故事 正文

陈敏洵:埋下公益的种子

2013年09月12日    中国非公企业党建网

  

  陈敏洵说自己一度文艺青年做派很浓。“高中的时候在西湖边举个free hug的牌子,向游人提供免费拥抱。”

  像《中国合伙人》里那个无所畏惧的诗人青年王阳一样仗势青春。

  三年大学之后,她已颇显沉稳。

  陈敏洵没有骑车赴约,从图书馆走到食堂门口碰面,急匆匆仍花了10多分钟。一头长发也被吹乱。

  她说骑车会有后顾之忧,如果上完课忘了车,就得在茫茫车海里失措地找,太费事。

  看似柔软却很坚持。

  自打拿着拍立得为外来务工人员拍照,陈敏洵和同学们为公众逐渐熟悉,有网友称她“最美的城市女孩”。她却不太关心赞赏,“我们只是做了被别人忽略的小事,有心观察谁都能做到,而且还有很多可以做。”

  聊天结束时,陈敏洵认真地拜托一件事,她的一位师姐呼吁学校女生们把不太使用的护手霜捐给那些生活不易的中年女性群体,面向农村妇女、外来务工人员的女家属们,“这也是很好的公益,请帮忙宣传宣传,让更多人来参与。”

  山里孩子教给我面对生活的勇气

  陈敏洵一度为大学生公益的实际作用困惑:“真的帮到了别人么?”

  答案有些难找。

  2011年2月,陈敏洵随浙江大学学生三农协会赴衢州市开化县齐溪镇岭里村岭里小学支教。“去之前我有过很多激动人心的想法,觉得我们的到来会改变那里的孩子。”

  但很快她就发现,高估了这种仅凭3个星期教学带来的力量。

  山里的孩子终究会回归原本穷困和平静的生活,现实并不容易被大学生的热情打动。

  豪情壮志得不到宣泄,陈敏洵却体会到支教的另一层含义。

  陈敏洵在课堂上问过孩子们将来的梦想,“大多数说出去打工,但有一个叫叶哲的女孩说将来她要像我一样,到杭州念大学。”

  如果没有支教,没有人为封固在大山里的孩子塑造榜样,微弱的梦想也将无所继承。

  陈敏洵重拾信心。

  “我教给她的,是两首唐诗、四首歌曲、三种兔子的折法、一个叫‘贴烧饼’的游戏。可是她教给我的,是对于家庭的担当,是追求理想的坚韧,是面对生活的勇气,是山里孩子朴素的纯真和善良。”

  “也许你听烂了这样的故事,但我真的深有感触。”

  陈敏洵说她和孩子们从短暂的相处中真正得到了相互的鼓励。

  从公益中获得很大的快乐

  “我们曾经办过一个长三角高校公益组织论坛,很多大学生公益社团都围绕支教、敬老、助残展开活动。”陈敏洵觉得“一窝蜂的帮忙”恐怕给受助人造成了负担,“就像网上很红的段子,敬老院的老人一天被洗8回脚,多累。”

  如果公益是个市场,那么这些传统大命题的市场已经饱和。

  要突围,她想,还是得先回归身份。

  “大学生做公益,力量和影响力也许有限,但我们胜在年轻、敏锐、有执行力,可以寻找和满足那些有需求却没人做的事。”

  陈敏洵把公益比成一颗种子,等到实力足够的那天,这颗深埋心底的种子便会成长为参天大树。“公益心的萌发从年轻时开始,能积攒更大的力量。”

  或许她本身就是一例很好的佐证。

  1999年夏,7岁的陈敏洵跟着父母游西湖。当时碰到了一位环卫阿姨,陈妈妈提议也帮环卫阿姨照几张。照片洗出来之后,小敏洵特地送去给环卫阿姨做纪念。“阿姨很高兴,她的笑容我现在还记得。”

  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陈敏洵和同学们结束在田间地头的调研后合影留念,“附近的大叔大妈们会凑过来,因为他们很少有拍照的机会。”

  这些记忆,在大学这个节点,促发了陈敏洵为外来务工人员拍照的念头。

  2011年,陈敏洵参加康师傅“创响新生代”2011康师傅-早稻田大学创新挑战赛,参赛项目是用相机为外来务工者、留守儿童和老人们留下一张笑脸,用诚恳、实际的方式向外来务工者撒播社会关爱的种子,同时,也向社会推广小而实在的公益活动。

  早稻田大学的学习机会吸引了不少高校学生,陈敏洵笑自己最“急功近利”,冲着奖金去。她的团队获得当年挑战赛十强,并担任该比赛第二年的巡讲嘉宾。

  从天津回到杭州,陈敏洵立刻拿奖金去买了8个拍立得和相纸,开始和同学们一起奔波在浙大校园、三墩的工地和西湖边,他们拍过380多人、500多张照片,食堂工作人员、物业工人、建筑工人、保安和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都是拍摄对象。“拍立得不留底片,出片也快,当场就能送出。”

  2012年夏,三伏天正午的西湖边,西湖船工们都把船停泊在岸边阴凉处,头上盖着斗笠开始了午休。十多个三农协会的志愿者把一位戴着太阳镜的中年船工围在中间,唱起了生日快乐歌。

  皮肤黝黑的船工大伯收起大学生们给他拍的快照,咧着嘴笑:“我一定会好好收藏。”

  这是陈敏洵拍过的人中一个,她说常常为这样的时刻感动。

  “有人开始会抵触,但多数很友好。”这些鲜有机会照相的打工者们,有时会回到工棚换上最干净、隆重的一套衣服再站到镜头前,他们需要、喜欢和珍惜大学生们的善意。

  “这些事每个人都能做,没有拍立得还有相机、手机,不拍照还有别的忙可以帮。”陈敏洵说她的经验是,如果压根没想过要得到别人的肯定,“那一定能从公益中获得很大的快乐。”

中国非公企业党建由《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杂志出品
微信号:DangJianFeiGQ
以深度新闻、高端观点和个性化服务,为非公领域党建
和党务工作者服务,打造中国非公党建交流、沟通的平台
扫一扫,关注有惊喜!
小菲等你来报道!

来源: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 作者: 姚珏 编辑: 沈钧